你知道吗?最近新加坡在加密货币的话题上可是热闹非凡呢!这个一向以金融中心著称的国家,对于加密货币的态度,可谓是既谨慎又充满期待。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新加坡谈加密货币的那些事儿。
新加坡政府的“冷眼”观察

新加坡,这个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金融中心,对于加密货币的态度,可以用“冷眼旁观”来形容。新加坡财政部第二部长徐芳达曾明确表示:“加密货币是高度投机的工具,缺乏内在价值,不符合我国投资实体的长期方向。”
徐芳达的这一表态,无疑给那些热衷于投资加密货币的人泼了一盆冷水。他认为,新加坡的投资实体应该投资于与经济基本面挂钩且具有长期增值潜力的资产,而加密货币显然不符合这种情况。
加密货币的“双面性”

加密货币并非全然没有价值。它们在促进金融创新、提高支付效率等方面,确实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也是为什么,尽管新加坡政府对加密货币持谨慎态度,但仍然允许相关企业在新加坡开展业务。
以Robinhood为例,这家美国知名的金融科技公司,计划于2025年在新加坡推出加密货币服务。据悉,Robinhood去年6月同意收购欧洲数字资产交易所Bitstamp的部分原因,就是看中了其在新加坡的牌照以及机构业务。
全球加密货币监管趋势

事实上,新加坡并不是唯一一个对加密货币持谨慎态度的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加密货币的监管趋势呈现出以下特点:
1. 美国:特朗普政府积极推进美国加密货币监管政策的制定,改变前期美国加密货币界定和监管框架不清、监管机构重叠的局面。美国最新的加密货币监管框架已经回到支持创新发展”的主线。
2. 欧盟:批准了《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法案》(MiCA),建立了全球首个监管完整且清晰的虚拟资产监管框架。
3. 英国:加速虚拟资产立法步伐,颁布《金融服务和市场法案》,将加密资产纳入法案监管范围。
4. 新加坡:发布了《稳定币监管框架》,明确了受监管的稳定币范围和发行人条件。
5. 日本:制定了《资金结算法案》,将稳定币的发行人限制在持牌银行、注册转账代理机构和信托公司等机构。
香港的“创新”举措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在加密货币监管方面,也展现出了独特的创新举措。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稳定报告(2024)》中,特别提及了香港在加密资产合规进程中的创新举措。
1. 加密资产分类监管:香港将虚拟资产分为两类进行监管,即证券化金融资产和非证券化金融资产。
2. 双牌照制度:对虚拟资产交易平台运营者执行特色“双牌照”制度,分别适用于《证券及期货条例》和《打击洗钱条例》监管和牌照制度。
3. 客户监管:香港要求汇丰银行、渣打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将加密资产交易所纳入日常客户监管范畴。
4. 稳定币监管:香港政府非常关注稳定币的发展,并积极推动相关立法。
5. 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报告中也提到了中央银行数位货币的发展。
新加坡谈加密货币,既体现了其谨慎的态度,也展现了其开放的心态。在全球加密货币监管趋势下,新加坡将继续关注加密货币的发展,并在确保金融稳定的前提下,探索加密货币的创新发展。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了解加密货币的监管趋势,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投资机会,规避风险。